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农药方法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农药、使用推荐剂量、适期施用、选择合适天气、严格遵循混合指引、增设隔离带等。
1、选择适宜的农药。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对目标有效且对作物安全的农药,这是获得理想防效和减少危害的前提。选错农药不仅防效不佳,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使用推荐剂量。农药使用量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最佳用量施用,不能过多或过少。过量会增加残留和危害,过少无法达到防效并浪费资源。
3、适期施用。应选择目标生物活跃而作物生长缓慢的时期施用,这有利于发挥药效并减少对作物的危害。施用过早或过晚,药效和安全性均受影响。
4、选择合适天气。应选择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施用,避免农药随风飘移至非靶区,影响效果或造成污染。如果必须在有风天气施用,应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飘移。
5、严格遵循混合指引。如果需要混合多种农药,必须严格按说明书提供的兼容性数据进行,以免产生不良反应而影响效果或增加危害。
6、增设隔离带。应在施药区周边设置隔离带,防止农药进入非靶区,影响效果或污染环境。隔离带宽度根据施用方法和装备决定。
常用的农药
1、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各种虫害,如毒死蜱、滴滴涕、阿维斯滴剂等。
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上的各种病害,如甲霜灵、代森锰锌等。
3、杀草剂:用于除草,如草甘膦、草胺膦等。
4、化学肥料:用于补充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如硝酸钙、磷酸一铵等。
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如三环素、苯乙烯等。
6、除草剂:除草专用化学农药,如草甘膦、草胺膦、草醚灵等,主要通过叶面渗透和根系吸收起作用。
7、杀线虫剂:用于防治植物线虫,如阿维斯滴剂、赛灵散等。
8、杀螺剂:用于防治并杀灭各种农作物上的螺类害虫,如草甘膦、氟硅酸钠等。
农药的使用有哪些方法?
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对于农民来说,对付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可是,这作物上的病虫害,地里的杂草的就是打不净,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打药少,效果好的问题呢?
第一,选择合适的水配合配制农药
很多人都不在乎配药时的水,什么雨水,泥水,浑浊的水等都用,这是不行的。
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含钙和镁较多,如某些地方的井水,泉水,海水等含有较多的钙镁等无机盐类,它们会跟农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钙镁等沉淀,降低药效,还有可能产生药害。
所以,配制农药时所用的水最好是软水,如一般的河水,湖水,江水等含钙镁等物质较少,不会破坏农药的性能和降低药效。
第二,剂型的选择
农药有很多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乳油等。
药物的悬浮性,稳定性,湿润性,展着性越好,其防治效果越好。
如粉剂容易漂移,污染大;可湿性粉剂悬浮性好,湿润性好,扩展度高,是常用剂型。乳油,浓乳剂,微乳剂分散度高,是喷雾常用的剂型。
胶悬剂比可湿性粉剂分散更高,其悬浮性明显高于可湿性粉剂,防效也比可湿性粉剂好。
水剂可直接兑水使用,但不耐储藏,移水解失效,湿润性差,残效期短。油剂挥发性低,黏度低,对人畜安全。烟雾剂主要用于密闭场所,如大棚,温室,仓库等处。
一般来说,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等,主要是喷和灌为主,颗粒剂乙撒施或深层施药为主,粉剂可喷可撒,触杀性药剂以喷雾为主等。因此我们要尽量选择这样的农药使用。
第三,喷雾的喷头选择
喷雾的雾滴越小越细,药液在植物表面越均匀。但是细小的雾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漂移,影响防治效果。
而物滴太大易于沉降,但分布不均匀,所以我们要选择雾滴大小适中的喷头。
第四,防治时机的把握
如害虫有卵期,蛹期,幼虫期,成虫期等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各阶段对农药的敏感度不同。
卵期和蛹期不活动,又有外壳保护,许多杀虫剂不起作用。而幼虫期它们活动比较旺盛,很容易接触药物而被杀灭。
其中幼龄幼虫对药物敏感,容易防治,老龄幼虫抗药性增强,就差一点,因此选择初孵期用药就会事半功倍,也就是打一遍顶二遍,甚至三遍四遍。
病害的侵入部位和扩展方式不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土传病害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才奏效,喷雾很难解决。
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常用种子处理的方法。如果植株上侵染的病害,大多采用喷雾,喷粉的方法防治。
同一种病菌,在其休眠孢子期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用药防治效果显著。
又如杂草,有单子叶有双子叶之分,单子叶叶片竖立,叶面积小,双子叶叶片平展,叶面积大等。而除草剂也就是利用了杂草的不同态来制作的,所以我们得要注意合理选择。
第五,其他措施
合理混用,根据害虫体表的结构选择杀虫剂,如侵蚀性,传透性,内吸性,触杀性等。
然后再就是根据气象条件的影响选药剂,大多数的农药适药温度为20-30℃,温度过低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过高则促使药剂分解,残效期短。
对挥发性强的农药则不宜在高温下使用,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夏季多雨的季节,要选择内吸性的,速效性的,加入适量的黏着剂和辅助增效剂等,可提高防效。
总之,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
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
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
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
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
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
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选择最佳施药期,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掌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病虫害在于预防,病虫害在于治疗的原则,根据现场病虫害危害的调查,把握重点防治期,做到早治、小治。选择施药的最佳时间,阴天或晴天,露水干燥后上午9点至10点,日落前后下午4点至7点,在害虫活跃时喷洒农药,可提高防治效果。
掌握天气变化,遇大风、雨、雨或露水时不要喷洒。如果喷洒农药后刚下了大雨,请在阳光普照后再次喷洒。开花期间和收获前禁止喷洒农药,作物和果树在开花期间施用农药时容易受到损害。如果在收获前施用,农药会在作物上产生残留,残留会导致食物中毒。一般来说,高效低毒农药的残留期约为60天,高效低毒农药的残留期约为15天。因此,无论是粮食、蔬菜还是果树,都禁止在收获前用药,以避免粮食或食物中毒。
许多菜农习惯于每三四天喷一次药,以为自己可以休息。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它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导致害虫耐药性迅速增加,一旦发生就无法控制。合理的方法是在害虫发生的早期使用药物,并使用高效、低毒、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对于疾病,建议定期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在疾病发生的早期,根据疾病类型采取有症状的治疗性杀菌剂。例如,对于霜霉病和疫霉,使用烯酰吗啉和甲霜灵,一些铜试剂用于细菌角斑等。
菜农经常问我,喷药时每亩抽几桶水是否合适。最合理的喷洒量是将叶子喷湿,不滴水。科学实验表明,如果在叶子上喷洒滴水,留在叶子上的药液量只有药液不滴水时的一半左右,因此,在喷洒滴水时,不仅造成大量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实际防治效果。一些菜农习惯于喷洒少量液体,药物浓度很高,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不仅容易造成药物伤害,而且泄漏严重,达不到目标,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