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青稞飘香
作者:李鸿辰
朋友,你吃过来自雪域高原的青稞米和青稞面吗?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生活习惯便是这秘诀的灵魂。 医学讲的人体生物钟是什么?生活规律!不讲生活规律:熬夜、酗酒、饥一顿饱一顿、偏食、喜怒无常……破坏生活规律和生态平衡必然短命,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讲饮食结构:偏食、贪食、不讲营养成分、不懂饮食结构、不养成 健康 的饮食习惯,无疑都是在慢性自杀。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忠告。 众所周知,多吃粗粮有益 健康 。粗茶淡饭心清气壮。道理都懂,做起来却很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势力"。饮食习惯也是如此。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和各族群众,喜欢吃青稞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青稞孕育着生命奇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只有青藏地区才适合于青稞生长。
实践证明,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密不可分。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岐黄名医:陈藏器《本草拾遗》
青稞面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清肠、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阻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世界上营养最丰富的谷物。青稞做成的青稞面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神奇的青稞”
1、青稞产区及种植 历史 ;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地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即青、藏、川、滇四省。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距今已有3500年的 历史 ,在西藏主要有五大著名青稞产地:联乡、尼木、普兰、泽当、岗巴。昌果沟古青稞炭化种子是西藏高原上首次发现的史前青稞遗存,这一发现将西藏高原上传说中的青稞农耕 历史 提前了约1.5个世纪,并首次将西藏高原的青稞农耕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
2、青稞的稀缺性:
通过生物 历史 研究,人们发现当海拔达到4200米以上,所有现存的培植品种都无法成活,但是青稞却能顽强地成长、抽穗扬花,为西藏地区人民提供宝贵的食粮。青稞的生长环境苛刻,同时独特的生长环境远离了城市尾气和工厂的有害物资污染,灌溉的水都是来自雪域高原上融化的雪水,完美的承载了绿色、有机、天然的特有品质。人们曾试图离开雪域高原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尝试种植,但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种植环境不可复制。
3、历代班禅的贡品:
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气候和水土条件,青稞含粗蛋白10.15、淀粉62.9、糖化力30.4、绝干麦芽浸出物88%,加工成糌粑呈白色微黄,具有独特的香、酥、脆等优点,是广大藏区无人不晓的上等食品,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专用糌粑。每年望果节后,第一批新青稞都会经过多次分级,然后由指定的农家精心筛选,磨制,再由指定官送往扎什伦布专供历代班禅喇嘛食用。
二、青稞的主要营养成分:
①β-葡聚糖
青稞是全世界所有麦类农作物里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保持在6.57%-8.6%之间,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以上。β-葡聚糖是降血脂、降低胆固醇、控制血糖升高的核心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具有预防作用。β-葡聚糖有助于减少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间接性起到抑制致癌物质转移,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另外,就国际研究机构确认,燕麦中还含有一种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因子,平均每公斤青稞中含量约为100-150左右。
②膳食纤维
青稞中总的膳食纤维含量为16%,其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9.68%,是小麦含量的8倍以上;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6.37%,是小麦含量的15倍以上。膳食纤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清肠通便,俗称肠道的“清道夫”,促进人体垃圾毒素的代谢。
③支链淀粉
青稞淀粉成分独特,其中含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含量约为74%-78%。支链淀粉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故有健脾养胃的作用,适合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
④微量元素
青稞可食用部分,每100克含微量元素如下:
SE硒(微克):4、钾(毫克):664、P磷(毫克):405、CA钙(毫克):113、钠(毫克):77、MG镁(毫克):65、FE铁(毫克):40.7、CU铜(毫克):5.13、ZN锌(毫克):2.38、MA锰(毫克):2.08、VE维生素E(毫克):96、B1硫胺素(毫克):34、B2核黄素(毫克):11、B5烟酸(毫克):6.7、视黄醇当量(微克):12.4、胡萝卜素(微克):3。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上图:联合国确定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青稞丰富的营养含量和重要的保健功效,是否让你对青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呢?万家灯火,雪域高原,青稞飘香,又是一个丰收单!
作者简介:
曾经的军人情怀,曾经的高原 情感 ,倾一腔热血守卫边疆,捧一颗红心颂雪域青稞。
我国种植青稞的时间
青稞,英文名highland 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其种类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
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培育了青稞适应高寒的自然环境。如极为发达的要系: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初生根一般5-6条,多的有7-8条。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营养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数目多少与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种子大而饱满,生活力强,其初生根数目较多,长出的幼苗也健壮。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饱满的种子,其产生的初生根数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时初生根入土深度可达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种初生根可达200cm左右。
种植青稞的时间根据品种要求,冬播有,春播也有。下面材料仅供参考;
1、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在因素,同时是优质优价的前提条件,是科学种田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它环境因素都只有通过良种内在因素而起作用,特别是肥水条件好的田块,应掌握好良种的性能,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做到良好良法配套,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多个青稞品种中推选出,青海黄、绿青1号、短芒绿青稞,三个品种在当地推广,其特征特性主要是:
1.1青海黄,属优质的青稞新品种,该品种为弱春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冬播生育期190天,株型半松散,株高 90cm 左右,分蘖中等,成穗率高,穗位整齐,穗长5.8厘米,穗型为纺锺形,长芒,黄壳,籽粒淡**,长卵形,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有效穗20—25万平均粒数50粒,千粒重 42克 ,籽粒半硬质、商品性状好,抗条锈、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经试验,冬播平均单产600斤,高的田块亩产可达720斤。
1.2绿青1号 州种籽公司从地方品种中选育而成是目前理想的高产品种。 特征特性,本品种为春性六棱,浅绿青稞,生育期为195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旗叶叶耳淡紫色、叶片长、宽度中等,叶片与茎杆夹角小,株型半松散,株高80—100厘米,茎杆**、茎粗中等,蜡粉多,穗长方型,穗长7.2—8.7厘米,整齐均匀,落粒性好,长芒有锯齿、**,平均每穗粒数76粒,千粒重40—50克,籽粒淡绿色,椭圆形,饱满均匀度好,半硬质、商品性好,抗锈病、黑穗病和白粉病,产量表现大面积稳定在600斤,小面积高产田可达100斤。
2、选择适宜青稞生长发育的田块种植:
选好青稞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田块,就是为青稞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青稞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的要求次于小春,对土壤要求砂、粘、适中酸碱度(PH)值6—7的土壤较适合,年平均气温5—10度,土壤持水量60%左右,土壤疏松,根作层在20cm左右,矿物质养分全面,土团细碎、灌耕方便,土壤无病毒,背风向阳,前作不稻的稻田土种植。
根据以上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施足底肥,在稻田未犁或犁翻后,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三元复合肥30—35公斤,硫酸锌4—5公斤,作底肥或种肥施用。
2.2深耕细肥,深耕 20cm 形成深厚的土壤耕作层,稻田犁翻后,一般晒田6—10天,机耙2—3次,使土壤充分破碎、肥料,秸杆与土壤混合均匀,形成全层施肥,为青稞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2.3拉线开墒平整墒面,拉线开墒的目的在于播种时和田间的操作管理。(1)掌握播种量,做到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通风透光,减轻病害。(2)防止倒伏,青稞较小麦易倒伏,拉线划墒条播,能按规格尺寸播种,使苗稞生长健状、通风,互不遮阳,田间小气候良好,有利于青稞正常生长,从而抗倒伏。(3)边际效益的产量高,易形成商品粮,青稞拉线开墒条种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产量和品质。
3、精选种籽,做好种籽处理,确定播种量和播种节令:
3.1精选种籽 精选种籽的目的在于播种后,促使出苗快、整齐、均匀、苗壮,所以要选用大粒、饱满、无病的种籽做种。
3.2做好种籽处理 播种前选晴天把精选好的种子在阳光下薄晒1—2天,以提高种皮的透气性,使种籽内部酶的活性加强,晒种后要进行药物拌种,防止青稞黑穗病、锈病、白粉病的发生危害,100斤种籽用 10克 立克锈或多菌灵、粉锈宁等 100克 拌种100斤,堆放1—2天后播种。
4、适时播种:
正确掌握青稞播种节令,是达到苗全、苗壮,满足青稞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青稞适时的播种期受气温、土壤、品种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以气温为依据,幼苗在越冬前后形成壮苗为原则,过早过迟都不宜,播种过早,由于气温较高,发育进程快,营养生长期缩短,植株矮小,早抽穗,穗头小,产量低,播种过晚,气温低,出苗迟而少,生长慢,根系差,分蘖少,苗弱,幼穗分化时间缩短,不易行成多穗大穗,千粒重不高,同样影响产量,所以要适时播种,一般上江青稞种植的播种期应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集中播完(即立冬前后)。
5、合理密植:
即要有适宜的基本苗数、总茎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协调的产量相成因素,只有个体与群体、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生长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而达到高产的目的,青稞分蘖成穗率高于小春,播种量只需小麦的50%,每亩8—10公斤左右,基本苗14—18万,有效穗24—28万,穗粒数30—40粒,千粒重 45克 ,这样的群体结构就可获得650—800斤的产量。
6、播种方法:
拉线划墒的,墒面宽5尺,长不限,人工条播9行,行距6寸,播幅4寸。
7、田间管理:
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就要给青稞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满足生长发育天所需要的条件,就要皜好养分、水分、病虫害防治,除草等方面培植工作。
7.1追肥管理 青稞对氮的吸收量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从分蘖到拔节期,这时期苗虽小,但对氮的要求占总吸收量的40%,另一个是拔节至原穗开花期,占总量的30—40%,对砱、钾的吸收则是随着青稞生长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到拔节以后的吸收量急剧增加,以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量最多,所以在分蘖前期亩追施尿素25斤,砱、钾肥做底肥早施,苗期不作追肥用,抽穗至灌桨期每亩用砱酸二氢钾200—300克,兑水60公斤,叶面喷施2—3次,中隔10天喷一次,对增加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有显著作用。
7.2水分管理 青稞生理需水总的趋势是,幼苗气温底、苗小、消耗水量少,开春拔节后,气温升高,生长发育加快,耗水量逐渐增大,到孕穗期,便进入需水临界期,此时期短水,就会影响有效分蘖天性细胞的形成,结实率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到抽穗开花灌桨时,需水量达到最大值,如果这时期缺水,就会影响青稞的花粉受精天穗粒数的形成,进入灌桨后耗水量逐渐减少,根据这些规律,应看苗、看田灌水,保证生长期水分的供应。
8、做好青稞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青稞中后期指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桨期、生育时期为60—70天,此时期易发生病虫害,应集中防治。
8.1病害防治 青稞病害主要是黑穗病、锈病、白粉病三种,在防治措施上采取预防为主、早期防治,在拔节孕穗期,用立克锈100— 150克 兑水50—60公斤/亩全田喷雾,也可以用25%粉锈宁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
8.2虫害防治 青稞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珠、粘虫,一般情况下以蚜虫危害最为严重,抽穗前就开始危害叶片和幼茎。抽穗后集中在嫩茎上取食,到青稞乳熟期蚜量呈现高峰期,危害最为严重,对以上三种虫害均可用40%的乐果乳油或1000倍液或40%杀灭菊脂10毫升兑水60公斤,或用其它杀虫剂农药选晴天进行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9、防止倒伏:
倒伏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一大因素,倒伏的原因:一是品种本身不抗倒;二是密度过大,施肥过多,组织梯软,产生倒伏;三是灌水过多而引进倒伏,生产上对密度大、生长旺盛的田块,在拔节孕穗期应合理灌溉和施肥,喷施矮壮素浓度为0.1%—0.25%,每亩用药液60—70公斤喷雾,可控制青稞茎杆细胞伸长,节间缩短,叶片短厚,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植株矮化抗倒。
10、搞好青稞良种的提纯工作:
为经济有效地繁育推广现有的青稞良种,就必须把现有的青稞良种进行就地保纯,清除杂穗和病株,搞好去杂去劣工作,就地扩大供应良种,使之对上江乡今后青稞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1、做到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获得青稞高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过早过迟收割都对产量和品质有影响,适时收割应是腊黄末期,全田90%以上由茎杆叶片绿色转为黄亮色,籽粒干浆,此时期,选晴天及时收获,脱粒保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