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府为什么热衷于建造水利工厂
宋政府为什么会这么热切地建造水磨,特别是用于磨茶的水磨?说白了,意在追求诱人的茶末市场利润。在宋代,茶已经成为“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或无”的日用必需品,为了垄断茶末批发的市场利润,宋政府不但大举兴建水磨茶作坊,甚至规定:“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并许赴官请买。”京师茶商贩卖的茶末,只能向官营水磨茶作坊批发。东京的官营水磨作坊,每年给宋政府带来四十万贯的收入。根据官方的报告,商茶也从中获利,因为可以省掉磨茶的成本:“在京茶铺之家,请买水磨末茶货卖,别无头畜之费,坐获厚利。”
以今人的立场来看,宋政府的表现显然就如一名贪婪的商人,与民争利。一部分宋代士大夫也是这么批判朝廷兴建水磨的行为。不过,如果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近代西欧与日本的经验都显示,正是政府的逐利商人性格,触发了古典农业社会的转型、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形成。事实上,北宋水磨的兴废,总是跟新旧党的轮替密切相关,但凡新党执政,就会兴建水磨;旧党上台,则废弃官营水磨。而我们知道,新党的新政虽然出现了无数问题,但其总的方向,却是试图以国家的力量发展矿冶业、制造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与资本市场。如果往这个方向走下去,未必不能带领国家率先转型成为一个近代化的工商业社会。
宋朝水磨的大举建造,当然无可避免地引发了手工业坊场与农业水利灌溉之间的冲突,双方展开了对水资源的争夺。明道元年(1032),“舒州民多近塘置碓硙,以夺水利”,闹出了官司;庆历三年(1043),华州渭南县政府“引敷水溉田甚广”,却因“妨私家水磨”,被“讼于官”,最后朝廷专门立法,确立了农业灌溉优先的原则:“如州县能以水利浇溉民田广阔者,应是妨滞公私碾硙池沼诸般课利,并须停废,不得争占。州县仍不得受理。”元祐年间,苏辙看到“近岁京城外创置水磨,因此汴水浅涩,阻隔官私舟船。其东门外水磨下流,汗漫无归,浸损民田二百里”,于是向皇帝上书,提议“废罢官磨,令民间任便磨茶”。
然而,水磨工厂与农业灌溉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将官磨改为民磨就可以化解的,民磨同样会影响农田灌溉。毋宁说,这是历史性、结构性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放在大历史中便显得意味深长,让我们想到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羊吃人”冲突。
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