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国面积最大的三大灌区

1、淠史杭灌区

我国面积最大的三大灌区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其中安徽省1100万亩,河南省98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止21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80-90年代又陆续进行了部分续建配套建设。

2、河套灌区

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2月5日,河套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举行。

3、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灌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包括成都平原和邻近的广大丘陵地区。灌溉面积为73.84万ha。在灌县城西约1km处从岷江引水,发挥着灌溉、防洪、漂木、发电等综合效益。创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0多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效益显著而闻名中外。

喷微灌面积已达多少亿

一、模拟情景设置

不同灌区水文气象、士地利用类型和地质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各地区井渠灌溉用水比例也差异明显,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分析确定。井渠灌溉用水量的适宜比例主要决定于降水量、蒸发量和作物需水量,同时也受士地利用率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制约。确定合理的井渠灌溉用水比例,还要考虑灌溉费用、农民承受能力和用水习惯(吴学华等,2008),以及通过合理的抽取浅层地下水灌溉,使潜水埋藏深度增加,潜水蒸发量减少,士壤盐渍化得到改善,采补平衡得以持续等。目前灌区潜水水位大幅持续下降,1977~2010年,灌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及井渠灌溉用水比例历年变化情况如图9-3所示,在33a期间,灌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累计降幅达12m,其中1977~1985年平均降速为0.432m/a,1985~1995年平均降速为0.485m/a;1995~2010年年平均降速为0.752m/a,井渠灌水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时,2000年井渠灌水比例达到最大,2000年以后基本趋于稳定。这表明灌区地下水开采系数仍在继续增加,地下水采补失衡的问题日趋严峻。同时灌区也出现了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灾害现象。

在对20世纪80年代灌区渠首来水的季节变化,田间灌溉需求和地下水资源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灌溉原则是:渠井结合,以渠养井,以井补渠,丰储枯用,采补平衡。根据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典型年份井渠灌溉用水情况拟定了8种模拟情景,通过地下水模型分析计算,寻求基于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的适宜井渠灌溉用水比例。结合灌区典型年水资源利用实际和种植结构不变基础上设置各种情景见表9-3。

图9-3 灌区平均地下水平均埋深及井渠灌溉用水比例历年变化 Fig.9-3 Yearly changes of average groundwater dePth and well and canal irrigation water ratio

表9-3 灌区各种不同模拟情景设置 Table9-3 Various scenariosset of irrigation district

情景1:基于典型丰水年1983年灌区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渠首有效引水量4.1×108m3,灌溉面积83933hm2,井渠灌水比例为0.3。

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井渠灌水比例假定为0.5。

情景3:基于典型平水年1998年灌区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渠首有效引水量2.0×108m3,灌溉面积83933hm2,井渠灌水比例为0.5。

情景4:在情景3基础上,井渠灌水比例假定为0.7。

情景5:在情景3基础上,井渠灌水比例假定为1.0。

情景6:基于典型枯水年2006年灌区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渠首有效引水量1.6×108m3,灌溉面积90333hm2,井渠灌水比例为0.7。

情景7:在情景6基础上,井渠灌水比例假定为0.5。

情景8:在情景6基础上,井渠灌水比例假定为1.0。

二、适宜井渠灌水比例分析

通过地下水模型进行均衡计算分析,利用Visual Basic 6.0将PMWIN模拟结果ASCII格式文件提取出来,然后将计算结果文件导入ArcGIS9.3 中用Kriging法进行内插,与地下水等水位线叠加生成地下水埋深图,列出各种模拟情景水位变幅图(图9-4)。据水位变幅图及水均衡计算分析:

(1)情景1模拟结果表明,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4.1×108m3,25%的丰水年,灌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3~5m,井渠灌溉用水比例在0.3,地下水系统趋于自然平衡。情景2模拟结果表明,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4.1×108m3,降水量610mm(25%的丰水年),灌区地下水平均埋深3~5 m的情况下,井渠灌溉用水比例为0.5,灌区地下水的补给项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地下径流排泄,基本可以保持地下水补排平衡。

图9-4 泾惠渠灌区不同模拟情景下地下水位变幅空间分布 Fig.9-4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amplitudes the different simulate scene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2)情景3、4、5模拟结果表明,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2.0×108m3,井渠灌水比例为0.5~0.7,降水量540mm(50%平水年),地下水埋深在8m以上,模拟时段地下水位变幅变化基本稳定,地下潜水蒸发和地下径流排泄均较少的情况下,井渠灌溉用水比例在0.5~0.7之间,保持地下水补排平衡也是可能的。

(3)情景6、7、8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1.6×108m3,井渠灌溉用水比例为1.0,降水量350mm(75%枯水年),模拟时段地下水埋深大幅度增加,地下水采补失衡,井渠灌水比例在0.5,可以适度缓解地下水补排失衡,建议加大农业节水方面投入力度,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采取人工调蓄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持续下降,避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三、模拟结论

(1)运用PMWIN和ArcGIS结合分布式模拟地下水空间变化是可行的,ArcGIS在地下水模型模拟结果的前后处理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两者结合已成为研究区域地下水演化趋势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2)灌区合理的井渠灌溉用水比例决定于降水量、蒸发量和作物需水量,同时也受农业种植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制约,还要考虑灌溉费用、农民承受能力和用水习惯等。本书仅仅是从地下水水量均衡方面探讨了灌区适宜的井渠灌水比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3)结合灌区实际的模拟情景计算分析表明,泾惠渠灌区目前井渠灌水比例为0.9~1.2,已导致地下水补排失衡,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建议井渠灌水比例控制在0.5~0.7之间、完善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扩大农业节水宣传、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实现灌区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喷微灌面积已达5.67亿亩。

喷微灌技术是我国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渗灌等多种方式,由水源、首部枢纽、输水管道和滴头组成。其节水原理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的土壤中。

据统计,近30年来,我国农业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约3400亿立方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6%左右。在灌溉面积扩大、灌溉保证率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基本维持稳定,喷微灌节水灌溉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喷微灌面积已达到5.67亿亩。

喷微灌的优势

使用喷微灌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内部水、肥、气、热会经常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态,蒸发损失小,不会产生地面径流,几乎没有深层渗漏,是一种非常节水的灌水方式,而且需要的工作压力低,能够准确地控制灌水量,不会浪费水。使用喷微灌减少了抽水量,也相应地减少了抽水的能量,在高扬程灌区效果非常明显。

喷微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灌水强度很低,也可以适应复杂的地形。由于灌水时间长,勤浇勤灌,即使在透水性很大的砂性土壤上也不会造成严重的深层渗漏,也能够适应入渗率低的粘性土壤。还可以将其用于施肥和喷洒农药,自动控制,节省劳动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节水灌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