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为什么最近大葱价格涨价吗?
葱、姜、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在购买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的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有时候低廉到几毛钱一斤,有时候价格会一飞冲天,让人无法接受,前几年蒜你狠、姜你军都相继发威,使得消费者们望洋兴叹,而从今年10月份开始,大葱价格又开始疯涨,致使价格成倍增长,还让它一度上了热搜,为什么“百姓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富贵葱”?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现在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一、种植面积出现“增减怪圈”
大葱的价格在2017年、2018年一直处于稳高态势,种植户们连续两年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去年尝到了好处的农民继续加大种植面积,殊不知大葱价格没有他们预测的那样好,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大,致使大葱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一落千丈,最终才卖几毛钱一斤,还有的怕倒贴人工采收成本,让它烂在地里,血本无归,可以说去年大葱的价格极大地挫伤了种植户的心,于是到了今年,种植户们开始大量缩减大葱的种植面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大葱价格一路飙升,又让种植户们追悔莫及。
无论是大葱还是蔬菜,都会出现种植面积“增减怪圈”,某一种农作物,只要是上年度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相应的,下一年度该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增加,反之,则会缩减。这种现象在种植业已经是一种规律,有些聪明的种植户看准了这一点,当年要是某种农作物便宜,下一年就会扩大该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这种情况也并非是完全可取的,农作物的价格受好多因素的影响,作为种植户,该种大多面积?卖什么价格?应该多方面了解信息,这样才不会盲目的跟风种植。
二、气候因素
我国大葱主产区一般以露地种植为主,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大葱的产量与品质很容易受到影响,因而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大葱在我国的主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大葱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50%,所以该地区的气候异常,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大葱的产量和品种。
今年夏秋,华北地区的雨量相比往年普遍偏多,大家知道大葱的根系不是很发达,一旦受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大葱的根部就会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不但仰制到了植株的根部呼吸,而且还有可能让葱白产生病变,从而使大葱的产量和品种都受到影响。除了雨量偏多,大风、冰雹也会对大葱的生长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主产地的气候因素也是造成大葱价格波动的诱因之一。
12月已经过半,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面,猪肉价格、粮食价格和蔬菜价格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总的来说是“二跌一涨”。
其中猪肉价格从12月1日的31.87元/公斤降至当前的30.34元/公斤。
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的平均价格从4.39元/公斤涨至4.54元/公斤。
小麦价格从1.61-1.665元降至1.6-1.645元,山东地区的玉米价格从1.44元-1.655元降至1.43-1.53元。
肉价回落
猪肉价格从31.87元/公斤降至30.34元/公斤,降幅为4.8%,猪肉价格的下降完全得益于市场生猪价格的回落,价格系统显示,12月1日全国生猪均价为23.23元/公斤,当前则为20.32元/公斤,猪价降幅达到了12.5%。
而猪价的回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1、近期出栏的生猪不仅有正常出栏的标猪,还有此前压栏的大肥,以及提前出栏的小标猪,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时间大幅增加,导致市场生猪造成踩踏效应。
2、猪肉消费不及预期,虽然腌腊已经启动,餐饮消费也有所恢复,但是偏高的猪肉价格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恢复。
3、集团化猪场为了锁定利润,加速出猪。
4、地方储备肉依旧在投放,持续进入市场。
不过后续随着市场生猪的进一步被消耗,以及猪肉消费需求的恢复,猪价的新一轮变化已经开始酝酿。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依然还有不少大肥等待上市,而屠企标猪需求却没有完全得到满足,距离春节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标猪屠宰量还没有达到顶峰,接下来猪价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标猪价格震荡偏强,大肥的价格震荡偏弱,原本应该较高的大肥价格可能会低于标猪价格。
而接下来,猪市应该重点收藏三件事:
1、疫情的变化对生猪和猪肉调运的影响情况。
2、餐饮的恢复情况,市场猪肉消费的恢复情况。
3、市场大肥的存栏情况。
疫情的变化是重中之重,如果恶化,那不仅会影响到生猪和猪肉的正常调运,还会持续对猪肉消费施压,制约猪肉消费的恢复。
至于大肥情况,如果这一波下降能让大肥进一步出清,对后面的会非常有利,而如果大肥养殖户依然看好后市,那正在酝酿的涨势很可能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粮价回落
最近半个月玉米和小麦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相比较而言,玉米价格回落的幅度比小麦价格更大,因为玉米上量比小麦更狠,最高时,山东深加工企业晨间门前到货车辆突破2000辆,而市场粮源的流通顺畅起来也成了粮价回落的最重要原因。
随着玉米和小麦价格的回落,以及春节的临近,市场也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变化。
玉米价格方面:根据市场情况,玉米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山东、华北、东北和南方销区,山东地区的玉米报价大概率会随着到货量的多少而调整。
华北疫情比较严重,对粮源的运输和销售已经造成影响,深加工企业到货量减少,价格有望走高。
东北地区受惜售心理和价格倒挂的影响,价格大概率会窄幅震荡。
南方销区受到进口低价粮源的冲击比较大,考虑到饲料企业需要在节前备货,南方的玉米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小麦价格方面:随着温度的下降,面粉消费需求有望好转,从而让市场对高价面粉的接受度提高。
受今年小麦价格偏高的影响,企业不得不提高面粉价格,而高价面粉又限制了消费,就让小麦价格走势进入到了死胡同,随着市场对面粉价格的认可,终端需求回暖,面粉企业开机率将会提升,进而促涨小麦价格。
后续,粮价同样需要收藏三件事:
1、疫情变化对玉米和小麦流通的影响,也就是市场粮食上量情况。
2、中储粮、储备库等机构的收购动作和价格,以及投放情况。
3、终端消费需求变化情况。
菜价上涨
近期菜价的上涨,一是因为此前交通运输受阻,蔬菜入市困难,地头菜价大降,随着滞销蔬菜问题陆续解决,蔬菜价格开始抬头。
二是因为秋季蔬菜上市进入尾声,冬季蔬菜产量下降,大棚菜种植成本偏高。
三是因为各地放开,餐饮消费得以恢复,一定程度促涨蔬菜价格。
虽然蔬菜价格已经上涨了,但是新一轮的蔬菜价格上涨也同样处于酝酿当中。
目前市场在售的蔬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储备蔬菜、北方大棚蔬菜和南方蔬菜,储备蔬菜的价格因为今年产量比较高,大概率会相对稳定,而北方大棚蔬菜因为种植成本比较高,产量也不如秋季菜产量大,将会成为价格重心上移的重头戏。
南方蔬菜价格变化主要看交通情况,如果交通顺畅,价格波动就会比较小,反之就会比较大。
另外,随着春节的临近,蔬菜也将会进入需求旺季。
后续蔬菜价格的走势,笔者认为需要重点收藏如下三件事:
1、天气变化情况,雨雪天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蔬菜的运输,会短时间促涨蔬菜价格,而且低温也会影响蔬菜的产量。
2、物流运输情况,近期不少地区物流处于停滞状态,如果物流停滞范围扩大,将会导致产区和销区蔬菜价格两极分化。
3、市场消费恢复情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7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