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发展,菜农的优势在哪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肉类和蔬菜的平衡,以满足健康饮食的要求。蔬菜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因此,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成为蔬菜种植者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以下是蔬菜种植者的一些优势。
1.地域性和时间限制优势
菜农地域限制较少,随着温室模式的发展,蔬菜种植条件更容易满足,对蔬菜的地域影响较小。因此,菜农的收入时间间隔比较宽,可以实现可观的收入。
2.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创造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未来对蔬菜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需求,主要以大企业、大农场为主;另一个是个性化需求,其主要业务是家庭农场和小农。特色农产品是个性化需求的体现。因此,对于小农来说,在当前形势下,应利用自身规模小、易调整的特点,向特色农业生产方向发展。 (特种蔬菜不仅指新品种,还指新的种植方法和操作方法)。
3.价格弹性的优势
从走访的几个农贸市场来看,除了少数蔬菜品种价格略高外,其他大部分蔬菜的价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往年这个时候,大部分蔬菜都达到了5元的高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商务的参与对整个消费市场的蔬菜价格产生了压抑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菜农仍然主导着整个消费结构。他们熟悉参与市场竞争,深耕多年,经验极其丰富。
4.绿色安全
菜农的蔬菜有基本保障。通过施用农家肥或无机肥,它们可以变得更强壮更健康,消费者可以吃得更绿色、更放心。随着卫生意识的普及,人们对蔬菜的栽培条件也有了要求。只有当食物从源头到餐桌全方位控制,整个过程可控,人们才能吃得放心。
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特点有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0.15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0.39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1.96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3.25亿,剩余劳动力1.29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1.8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7.5亿,农村劳动力3.75-4.5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9.04%,其中,文盲比重为9.56%。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34.4%(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2.7%(1323.4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农产品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有的性质。1。交易的产品具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性质例如,粮食、果品、蔬菜、蛋禽、棉花等,既是人们日常生 活的必需品(生活资料),又分别是食品加工业和棉纺工业所需 的原材料(生产资料)。2。有供给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所决定的。
因此,农 产品市场的货源是随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变动,其供给在一年中 有明显淡季、旺季之分。农产品生产在数年之中还有丰产、平 产、歉产之分。农业生产的这些特点要求对鲜活农产品要及时采 购和销售,在农产品供应中克服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维持均 衡供应。
3。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农业生产是从事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成熟、收获 与贮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产品受 水、旱、风、雹、冻、热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影响,会造成农产品 生产的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还会因供求关系变 化而造成市场风险,并与自然风险交织,形成互为因果、负相关 的双重风险。
当自然风险小时,农产品因丰收质优量大,价格相 应走低,市场风险变大;反之,自然灾害重时,农产品因歉收量少,价格上扬,此时市场风险相对变小。4。具有“分散一集中一分散”的流通轨迹农户“分散”生产,拿到市场出售时,由经营者收购、贮 藏、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集中”,再经批发、零售等环节, 最终“分散”到消费者。
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由 小农户“分散”生产也将长期存在,即使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 生产也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分散”农户来 完成。5。应保持供求平衡的基本稳定性农产品供求平衡且基本稳定,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 基础。
因此,对农产品市场的营销活动和农产品价格,既要充分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市场繁荣 和社会稳定两个目标,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余缺调剂农产品 的丰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0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