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芳香类中药——肉桂

肉桂的历史与发展

芳香类中药——肉桂

肉桂,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肉桂被已经被视为药草,西方的《圣经》和古埃及文献中也曾提及肉桂。秦代以前,肉桂在中国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

肉桂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它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

肉桂粉经常会被人们加入到奶茶或咖啡等饮品中,增加辛烈、暖甜的香气,广受人们喜欢。

我国为肉桂生产大国,2017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在出口药材中位居第三。

肉桂来自中国南部省份(广东与广西),如今印度阿萨姆与缅甸也出产肉桂,越南亦有栽种,用作芳香调味品,亦入药。肉桂具有辛辣甜味,是因为含有浓度很高的桂皮醛(肉桂醛)。

广西自古盛产肉桂,历代文人常以八桂咏喻广西。八桂原指八株桂树,八树成林,一言其大,一言其茂盛。最早以八桂称广西的是《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

肉桂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我们日常看到的开着黄白色小花,香气浓郁的观赏性桂花树属于木犀科木犀属(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它们两者截然不同。

功效主治

据中国药典记载:

肉桂

来源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 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 :用于阳瘘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用法与用量 :1~5g。

禁忌 :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药理作用

肉桂主要成分肉桂醛具有持久特殊香气,颜色呈现淡**。肉桂醛属于醛类化合物,难溶于水、甘油和石油醚,易溶于醇、醚中,在空气中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变色。

据文献报道,肉桂醛药理作用包括杀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溃疡、加强胃肠道运动,抗癌,扩张血管及降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血糖、降血脂,壮阳等。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日常如何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未知的疫情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

居家隔离期间,可将肉桂精油3滴滴于香薰炉(或香薰灯)中,让徐徐散发的香薰分子充满空气,其温暖的特质,对虚弱、沮丧的情绪安抚功效绝佳。

愿平静来到你心里。

什么是芳香成分?

砂仁

[1]砂仁(Fructus Amomi),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目前药用的砂仁的基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主要产于中国广东省的春砂,一种是中国海南的壳砂,还有一种叫缩砂密,主产于东南亚国家。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等。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尤其对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胀胃痛有特效。平时经常食用则有养胃健脾,暖肺养肾的保健作用。

最初的定义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物质,称为芳香化合物。

最简单的就是苯C?H?,分子结构图如下图:

后来科学家发现,某些不具有苯环的物质也有芳香性,比如最简单的环丙烯酮C?H?O:

1931年休克尔总结出具有芳香性的物质共性(休克尔规则):

sp2杂化的原子如果形成平面环状结构共轭大π键,且其π电子数符合4n+2时(其中n为0或者正整数),具有相应的电子稳定性,由此形成的化合物具有芳香性。

芳香化合物就是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具体到化妆品中哪些成份具有芳香性,需要根据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共轭π键数据按照休克尔规则进行分析判断

扩展:

环丙烯酮具有芳香性的原因

有人认为环丙烯酮的大π键由三个碳和一个氧共同构成,π电子数为4,不符合休克尔规则,其实不是的。

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强很多,它将与其相连的碳的π电子吸引过去,自身显负性。该碳原子只能与其它两个碳原子共享它们的两个π电子,因此在C?环中,只有两个π电子,符合4n+2的休克尔规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