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绣的历史沿革
北宋的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从宋晚期开始,由于皇帝的喜爱和受宫廷院画的影响,加速了缂丝从装饰、实用领域脱窠而出并向欣赏性艺术品转化的过程。如宋徽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去搜刮缂丝佳品,还亲笔在一幅“碧桃蝶雀图”上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更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到南宋,缂丝超越实用工艺品的范畴,转向了纯粹欣赏性的艺术化的创作,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史上,即令后世千年间也难博以逾越的一个高峰。缂品已能灵活运用损、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能“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缂品大都摹缂唐宋名画家的书画,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缂丝作品的风格日趋写实,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纬丝色彩不断增加,丝丝人扣,纹理匀细。明张应文《清秘藏》评价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缂丝界出现了一批摹缂名人书画的大家,朱克柔、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翘楚。他们的作品,题材悉取院体绘画,根据不同的物象,选用适宜的丝线,灵活处理纬丝的松紧,表现画面形状的转侧起伏,缂技极为精巧,把原作摹缂得维妙维肖,宛若天成,其肌理质感之美,有时更胜于原作。他们所取得的缂丝艺术水平和成就之高,堪称中国古代缂丝艺术的巅峰之作,纵观后世缂丝作品,也难见出其右者。 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在继承宋元缂丝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缂丝工艺除继续沿用宋元的损缂、构缂、搭棱、结、刻鳞、长短戗、包心戗、木梳戗和参和戗等之外,创造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即由两种色线交替缂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线条的戗头一排粗钝一排尖细,粗者短,细者长,粗细相间排列,因形如凤尾状而得名。还创造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即用一根纬线在两根经线上缠绕,其特点是在织造时可以随作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采用这种技法,能使缂丝制品更加层次分明,疏密均匀而富于装饰性。明代缂丝色彩线的配制尤为别具匠心,常用加织金线、孔雀羽线和双股强捻丝线等技法,其中缂孔雀羽线的工艺是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根一根地与丝绒拈合而成,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几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即采用了孔雀羽来缂织龙纹,使龙袍更显华贵。
明代缂丝的艺术风格颇具精丽艳逸之风,与宋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可谓各有千秋,相异其趣。但到嘉靖以后,缂品上过多地使用补色,用丝不细,织造也较粗糙,大有每况愈下之势。 清代缂丝生产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表现对象的欣赏性缂丝制品。
这些欣赏性缂丝艺术品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佛像梵经等。其中以乾隆时期的缂丝最为丰富和精美,缂织用丝细匀,精巧牢固,紧密整齐,题材丰富,画面精美,多为中精品之作,是缂丝艺术的无价之宝。 清代缂丝的表现领域更为扩大和多样,在缂丝技术上创造了双面缂(又称透缂),正反两面纹饰均清楚平整,精细一致,可较多地用于制作双面屏风和扇面等。
在色线运用上,多采用两种不同色相或不同明度的色丝合捻而成的合色线,用以增强物象色彩肌理及明暗变化的表现力。例如用纯绿色的合股丝缂织花叶的阳面,用深绿与黄绿的合色线缂织阴面,使叶子看起来一半深一半浅,呈现出明暗变化,颇具立体感。清代缂丝的配色上较多使用同一种色由深到浅推移的“三蓝缂法”、“水墨缂法”和“三色金缂法”等技法。“三蓝缂法”是在浅色地上,用深蓝、晶华蓝、月白三色退晕,抢缂成各种花纹图案;“水墨缂法”是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晕色抢缂法织制花纹;“三色金缂法”是在深色地上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三种捻金银线,使缂丝作品有花纹闪亮夺目的效果。“三蓝缂法”和“水墨缂法”也有的加金线勾边。 清代中期,宫廷的挂屏和插屏等常有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可称为“缂毛”,花纹具有凸起毛绒的装饰效果。清代还新创“缂绣混色法”,即把缂丝工艺、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在画面上的主体花纹上用五彩丝线刺绣而成,而背景和陪衬的花纹则用缂丝方法缂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了缂丝艺术的表现力。但另一方面,随着缂品画面着笔的增多以至滥用,也成了缂丝织制中偷工取巧者常用的方法,这种状况在乾隆以后尤为突出,甚至仅仅在物象的花纹轮廓处加以缂织,余皆以笔绘染。这无疑大大削弱和摧残了缂丝艺术本身独具的特色,断送了它的艺术生命。
到晚清,随着国势的日薄西山,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用度之物也罕有精品,缂丝艺术步入了江河日下的衰败之境。
缂丝( kesi ),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它织法独特,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由于苏州人聪慧,心灵手巧,再加上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以到明清时期,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独步全国。而苏州缂丝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张花村最为突出。张花村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技艺代代相传,元和地区自宋代起至晚清,缂丝传人代代不断,名匠辈出。 陆墓蟋蟀盆制作精良,种类多。 盆、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
以图案分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 (3)外部特征南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 据《吴门表隐》一书载,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墓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8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