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宝宝吃的第一种中药——茵栀黄口服液
没想到我家宝宝出生后,除了母乳之外,吃的第一口东西居然是中成药——茵栀黄口服液。
事情是这样的:
宝宝是足月顺产的。出生时,白白净净。第一天护士来测黄疸值,说是没有黄疸。第二天测是2多一点。第三天胎便已经由黑转黄了,早上黄疸值升到了13,眼睛和皮肤看起来稍微有些黄,护士就说如果黄疸看起来加重了,就过来再测一下黄疸值,回去多晒太阳,多吃多排。我们也没太在意,兴高采烈地出院回家了。
回去之后,我们给宝宝每天晒十几分钟太阳。宝宝吃奶、排便、精神都挺好的,虽然巩膜和皮肤还是黄黄的,社区回访的医生说,一般足月儿黄疸14天就会消退掉,不必担心。满月前要去测一下黄疸值,低于5.1才可以打预防针。
结果满月当天去测了黄疸,居然还有11.7。这个时候我们才有些担心了,因为这已经算是病理性黄疸了,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容易引起宝宝发生胆红素脑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医生开了茵栀黄口服液,每天3.3ml,一天3次。
喝药是个麻烦的事情,一开始用勺子喂,喂进去又从嘴角淌出来,反反复复。后来改成奶瓶喂,才好一点。不过这3.3毫升的药,总要喝个十几分钟才能喝完,宝宝不乐意,我们看着也心疼。
幸运的是,喝了茵栀黄口服液之后,没有出现常见的腹泻等副作用,不过便便从原来的金**变成了土**,可能是中药液颜色的缘故吧。
喝到了第三天,感觉宝宝皮肤和巩膜明显变白了,第七天再去测黄疸,已经降到了3.4了。效果还是很喜人的,打了预防针之后就停药了。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祖国医学“胎黄”的范畴, 主要病因为胎禀湿蕴,孕母在孕育胎儿时,机体内蕴湿热之毒或素蕴湿盛,进而遗于体内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外感湿热邪毒所致。胎黄的病位在肝胆、脾胃。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
茵栀黄口服液是传统方剂 茵栀陈蒿汤 加减成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是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和金银花提取物。
方中茵陈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尿退黄的功效,为治黄疸之要药;
栀子性苦、寒,归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其性清利,可导三焦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黄芩性苦、 寒,归胆、脾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与栀子合用清热散结,荡涤热毒;
金银花性甘、寒, 归胃经,本品质轻疏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也能清解在里之热毒。
四药合用,既可通过清热解毒以祛邪,又可清利肝胆湿邪以退黄。
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其实也有文献表明,无明显疾病体征、一般情况良好但黄疸消退延迟的新生儿黄疸不一定需要用药。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用药也有争议。但是也有医院推荐用茵栀黄口服液来预防新生儿黄疸,也有不错的疗效。
我们一方面担心高血胆红素本身对宝宝影响,担心胆红素脑病,一方面又担心用药给宝宝带来副作用。幸好最后结果是好的,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有了宝宝,我这个无忧无虑的“中年少女”突然有了软肋,有了牵挂,也体会到父母对我养育之不易。
以上就是宝宝第一次吃中药的经过和分析,特此为记。
茵陈:摘录《中国药典》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茵陈: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茵陈:本草备要
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脾、胃)之湿热。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
茵陈:药鉴
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胆,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
茵陈:中药大辞典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以上分别从几部药典中摘录出来关于茵陈的解释,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