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水对我国农耕文明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禹治水对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
1、为百姓做了榜样,强调了农耕的重要性,有积极的影响,人们认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步入封建社会后,统治者都颁布了重农政策,劝课农桑
2、大禹治水后,为农业大发展提供了基础(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农业发展后带动了蓄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起来.于是财富分配出现了不公平,社会失去了平衡开始运动起来,最后发展为第一个阶级国家“夏”.可以说阶级社会的形成,大禹治水这个事件是其原始推动力.
3,治水,疏浚河道,为农业灌溉打下了水利基础,便于灌溉。同时,也保证了百姓的生命安全。极大减轻了水灾洪涝的威胁
古代掌握水利灌溉技术在哪个朝代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9年,“绩用弗成”。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禹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义为分)二渠以引其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势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区,水势太急,容易成灾,故分其水势,开引渠道,最后输入渤海。另外《墨子·兼爱中》有禹“凿为龙门”的传说。《吕氏春秋·爱类篇》有较详细的记述:“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 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是说在大禹治水以前,黄河没有龙门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泽国;大禹凿龙门、发吕梁,将水引至下游,导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东汉高诱说:“龙门,河之厄,在左冯翊夏阳之北。”即今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之间黄河峡谷上的禹门口。《水经注》卷四记:“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这就是悦,禹凿龙门的传说,曾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还有人去龙门观察过凿山的痕迹。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本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庄子·天下篇》载:“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无论8年还是13年,总之是很长时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意思是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竞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人民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史记·五帝本纪》还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后稷尚且是继承禹的事业。《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显然,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
水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大。水利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方面,而且也是农业发展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尺。
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沙漠和戈壁,这里大河较少,各河流下游或在洼地积水成湖,或消失于荒漠之中,因而,干旱始终伴随着西部人民,成为西部工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自古以来,如何利用有限的河流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兴修水利,在西部干旱地区垦荒、植树、改造沙漠、发展社会生产,一直是历朝历代所重视的问题。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西部人民认识到防洪、治涝、灌溉、排水等水利建设可以提高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为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兴修了一系列子孙万代受益的水利工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水经验,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西部治水活动的兴起
(一)原始灌溉系统的产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开始治理水害、开发水利。在西部地区,旱害是威胁人们生存的主要问题,这样,人工灌溉相继出现了,以弥补天然降水之不足,其方法和技术也由简而繁。
最初的灌溉方法是依靠人力提水,原始的汲水工具是瓮缶罐之类的陶制容器,这在考古发掘的远古文物中屡见不鲜。当农业有所发展、种植面积扩大以后,仅靠人工汲水就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开沟引水灌田相应而生。相传这始于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沟洫的原始功能是排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还可以引水灌田,排水灌水功能兼备。殷商时期,特别是到周代,沟洫这种较原始的灌溉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叙述周之先人如何择地而居、发展农田灌溉的情况,其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观其流泉”就是指给水和引水灌溉,说明周之先人对水利重要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周人开始利用拦水坝来进行自流灌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①西周时,中国已有了灌溉沟洫和排水渠道以及蓄水塘堰,形成了灌、排、蓄相结合的排灌系统。不过,这种排灌系统是十分低级和局部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