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蔬菜种质资源的更新措施有哪些?

种质资源在种质资源库(圃)保存若干年后,尤其是贮存于中期库的种子,由于其贮存寿命较短以及开展经常性的种子交换等原因,需要进行种子的更新和补充。因此,种质资源的更新是种质资源库(圃)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过程中,保持种质的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是技术关键。为此,对特性各异的各类蔬菜作物更新的群体大小、隔离措施和授粉方式、采种技术的优化等技术措施的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蔬菜种质资源的更新措施有哪些?

(一)严格掌握繁种群体的大小

在种质资源更新过程中,要注意到一个品种群体除了应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基因型保持纯一的状态外,其他性状则应保持适当的“多样性”,因为任何高纯度的品种,其群体的基因型都不是绝对“纯”的,正由于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如果在种质资源繁种更新过程中,留种植株过少,特别是异花授粉植物的近亲繁殖,会造成基因的飘移和遗传基础的贫乏(谭其猛等,《蔬菜育种学》,1982)。一般来说,每个繁殖群体不应少于60株,通常以60~100株为宜。采收时要严格掌握从繁种的每一个植株上收取果实、果荚等,经过脱粒、清选、晾晒(符合入库种子的含水量要求)的种子,按科学的取样方法选取具代表性的种子、并按规定的数量入库保存。以无性繁殖方式为主的水生蔬菜,入圃的每份种质,在更新时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群体,以最大限度保持同一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安全性。不同种质应根据不同生态习性,分类管理(《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圃管理细则》,2003)。对于以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的薯芋类、葱蒜类、多年生类蔬菜和以组织培养方式更新繁殖的蔬菜,均要根据其特性,分别确定其繁殖的数量群体,以确保该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安全性。

(二)防止混杂

1.机械混杂

在种子收获、脱粒、清选、晾晒、贮藏、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操作,使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系)都不发生机械混杂,并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更新。

2.天然杂交引起的生物学混杂

许多异花授粉的蔬菜作物由于隔离不当而发生不同变种、品种或类型之间的天然杂交,从而造成非本品种的配子参与受精过程,产生一些杂合的个体,这些杂合体在继续繁殖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重组合的类型,使原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造成品种的混杂并丧失原有的种性。所以,防止异花授粉蔬菜作物的天然杂交十分重要。常用的隔离方法有采用温室、网纱、套袋等的机械隔离,采用分期播种、春化、光照等技术的花期隔离以及将容易发生天然杂交的品种、变种、类型之间隔开适当距离的空间隔离。其中,尤以空间隔离最为常用。根据蔬菜作物授粉方式的不同和发生天然杂交后的影响大小,以及留种地间屏障的有无等,可将主要蔬菜隔离留种的距离归为以下4类:一是不同物种变种之间极易杂交,杂交后杂种几乎完全丧失经济价值的。如甘蓝类的各个变种之间,各种菾菜之间等。这类蔬菜在开阔地的隔离距离为2000m左右,在有屏障的地方为1000m。二是异花授粉的各种蔬菜不同品种间极易杂交,杂交后虽未完全丧失经济价值,但失去了品种的典型性和一致性。这类蔬菜如十字花科的白菜类蔬菜、葫芦科、伞形科、藜科、百合科、苋科蔬菜以及常异交的蚕豆品种间,在开阔地的隔离距离为2000m左右,在有屏障的地方隔离距离为1000m。三是莴苣的不同变种(散叶、结球、茎用)之间,茄科蔬菜辣椒、茄子的不同品种,虽然以自交为主,但仍有较低的异交率,为了保证品种的纯度,变种间和品种间隔离距离一般为50~100m。四是豆科蔬菜中的菜豆、豌豆品种间,番茄的品种间,其天然杂交率相当低,因此不同品种间只需隔离10~20m即可。对于这些蔬菜主要应注意防止机械混杂(谭其猛等,1982)。

近年来,在蔬菜繁种技术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报道。徐重益等(2004)对菜薹种质内不同大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比较认为,大于30株的群体能反映其种质的遗传特征,为保证更新过程中群体内部各单株之间能随机交配,进而确保更新后种质的遗传完整性,认为以60株的群体进行更新为宜。以60株为适宜的繁种群体进行3种不同目数的防虫网(20目、40目、60目)、3种授粉方式(不授粉、人工授粉、熊蜂授粉和敞开授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40目防虫网隔离、熊蜂授粉对菜薹等白菜类蔬菜种质进行更新,不仅能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而且能保证后代的表型纯度和遗传多样性,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与此同时,还选取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4因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单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氮和钾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而磷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各栽培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密度>氮>钾>磷。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大。经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了菜豆种子产量为2805.00kg/km以上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密度,19.508万~21.313万株/km;氮,292.664~324.12kg/km;磷,93.938~144.023kg/km,钾,93.938~144.023kg/km。

“十五”期间,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制定了24种蔬菜的更新技术规程。繁殖更新24种蔬菜种质资源11608份。完成了3万多个样品的种子活力检测,更新合格种质总份数为10365份。在全生育期间,对混杂严重的种质进行了去杂或单株采收分类处理;对每份种质的主要植物学和农业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核准,采集了每份更新种质的数据;并建立了更新数据库(李锡香等,2006)。

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高品质果的标准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

作者/发布者: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 2008-2-3 16:35:00 阅读:141课题组在研制出适合我国不同气候环境特点的各种现代化温室的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温室主要果菜高产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了连栋温室主要果菜管理专家系统知识库,主要果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知识模型;建立了设施番茄土壤及有机营养基质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低成本高质量蔬菜和花卉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体系等。

这是我国温室主要果菜栽培技术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为全面提高我国温室果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提出节能高产技术体系

黄瓜、番茄是我国人们食用最多的两种蔬菜,课题组首先通过日光温室黄瓜、番茄高产优质安全土壤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了相应栽培技术规程。

在黄瓜生产方面,筛选出适合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优良品种---迷你3号、永昌9618和迷你2号;确定了适合黄瓜的节能全季节栽培的定植密度;提出了提高冬春季节黄瓜光合强度的措施,明确了不同季节的每天不同时段,温室内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最佳组合;筛选出既有利于温室内增施二氧化碳,又完全可以满足黄瓜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有机肥配方。

在番茄生产方面,筛选出适于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的番茄品种---卡特琳娜、辽园多丽、佳粉15号、中杂9号;研制出适于高温和低温季节应用的壮苗激素配方;提出了设施内土壤合理施钾策略;筛选出既有利于温室内增施二氧化碳,又完全可以满足番茄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有机肥配方;确定了普通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最佳环境组合;在明确缺钾是诱发筋腐果的重要因素和果实白熟期弱光最易引发筋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番茄筋腐果综合防止技术措施。

课题组还提出了适于西北地区的日光温室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筛选出蔬菜、瓜果专用品种50个;选育出适合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专用品种15个;优化了节水灌溉技术,建立了节水灌溉体系。专家点评:

通过日光温室高产优质安全土壤栽培关键技术创新,课题组制定出日光温室黄瓜节能无公害全季节生产技术规程和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规程,经在最低气温-25℃地区示范,黄瓜最高产量每平方米31.2公斤,番茄最高产量每平方米33.4公斤。实现了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单位面积产量的倍增,这也是我国“三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单位面积的最高产量指标。

项目还制定了适于西北地区的日光温室10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尤其是制定了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辣椒、甜瓜、茄子5种蔬菜的种植量化规程,使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24.6%,比普通灌溉方式节水节能40%-50%。

创立树式番茄栽培模式

种植“番茄树”,让番茄像苹果、桃子等一样,结满一树的果实,获得丰产。课题组研发出了番茄树式基质栽培专用设施与基质,该设施由贮液系统、供液系统、栽培槽、回液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筛选出适宜树式栽培的番茄品种---中型果为百丽、小型果为京丹6号。此外,课题组还建立不同生育阶段营养液平衡管理技术规程。即根据不同地区水质、温光条件和番茄生育阶段,优化了适合番茄树式基质栽培的营养液配方;建立了番茄树式基质栽培营养液动态管理技术规程,应用该技术规程,在栽培期10-12个月情况下,中型番茄果品种单株结果数达14000余个,小型番茄果品种单株结果数达25000余个。目前,课题组已在北京、广东珠海、河北承德、三河和山西的阳泉等推广300余株。专家点评:

树式番茄栽培模式的研制成功,充分显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为创新作物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作为观光农业及科普教育农业一项现代项目。

此外,课题组还研制出以粉碎玉米秸秆、麦秸等加入生物菌肥腐熟后再加入一定比例腐熟有机肥为有机土壤的番茄栽培技术模式,并通过熊蜂授粉、夏季遮阳、增施二氧化碳结合水肥一体化营养供应、以水带肥降低地温、温光管理以及相关配套温室管理技术的集成,建立了番茄长季节越夏栽培技术规程,经示范番茄单产达到每平方米33.6公斤。

开发工厂化育苗技术

以低成本高质量工厂化穴盘育苗为目标,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工厂化育苗的技术及系列设备和产品的创新。

首先设计了适合12米跨日光温室应用的育苗床架;研制出syz-4型单轨悬挂式室内喷灌机;在首次发现穴盘孔穴的形状与幼苗质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育苗苗龄较短时采用圆形孔穴穴盘为宜,育苗苗龄较长时采用多边形孔穴穴盘为宜的育苗方法;研制出吸附式手动播种机,可比人工播种提高效率5-6倍;其次研究开发出可代替喷浇营养液的营养母剂及3种蔬菜无土育苗营养基质、2种穴盘育苗壮苗剂,明确了蔬菜穴盘育苗营养面积和苗龄与蔬菜产量的关系,提出健体育苗、诱导抗性和物理防护等免疫育苗保障系统,筛选出矮壮素、甲壳质、黄腐酸三种药剂复配型诱导抗病壮苗剂,以及与育苗场所和器具的消毒、病虫的阻隔等相结合防治方法等;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西瓜断根嫁接技术体系;嫁接苗成活率达95%以上,嫁接速度提高4倍以上;研究提出了小苗套接法、大苗插接法等3套番茄与番茄、茄子与番茄的嫁接技术,嫁接成活率达到95%-98%。

课题组还研究提出了工厂化穴盘育苗保质贮运技术,明确了主要果菜秧苗产后生理变化规律,确定了蔬菜秧苗产后运贮的安全时限;提出了主要果菜秧苗产后生理变化核心指标及秧苗质量保持率的经验公式。根据不同育苗条件及运贮环境对番茄秧苗运贮质量保持的影响研究,明确了蔬菜运贮秧苗的技术体系;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主要果菜秧苗产后储运技术规范---蔬菜秧苗产后运输技术规范。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成本高质量主要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体系,提出了西瓜、甜瓜、黄瓜、茄子、番茄和西兰花等9种蔬菜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并已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专家点评:

低成本高质量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的创新与体系的构建,大幅度降低了蔬菜工厂化穴盘苗的销售价格,使多年来由于幼苗价格原因难以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蔬菜工厂化穴盘苗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设施蔬菜的幼苗质量,促进了设施蔬菜的产业化,是一项节本增效的重大集成技术突破。

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了四季海棠、羽状鸡冠花、皱叶羽衣甘蓝、孔雀草、矮牵牛、一串红、美女樱、长春花、百日草、金盏菊、万寿菊等15种花卉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建立了穴盘苗长途运输技术体系;提出了夏天秧苗预冷,夜间运输,采用穴盘苗专用包装箱和箱式运输车或苗箱上盖篷布以保持较好的隔热保温、保湿能力的穴盘苗运输保质技术方法。这些技术经示范,取得显著效益

在茄果类蔬菜的栽培中,越来越多的菜农朋友有这样一个感受,辛辛苦苦种的蔬菜,等上市后,因为品质不好卖不到好价钱。我们种菜要的是经济效益,产量再高,效益不行,也是白忙活。而决定效益的第一因素是品质,品质决定了价格,因此,无论我们种的是什么,品质一定要有保障;第二个因素是上市时间,一般来说,上市越早价格越高;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产量。因此,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卖高价?决定茄果类果实品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茄果类蔬菜果实的品质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什么样的果是品质好的果?

虽然评判茄果类蔬菜品质好坏的标准有很多,但有许多方面都是共性的,如果型、果面、着色、大小等。

果型、果面:对于果型,讲究的是一定要周正、好看。在价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消费者的购买欲起着决定作用;品质好的果蔬要求果面光滑,也就是果皮光亮,没有病斑、裂口等,光泽度要高。着色:品质好的果蔬要求着色均匀,不单单是指着色作物如西红柿、茄子等,对于叶菜类这些也是有同样的要求。着色除了和钙钾比关系最为密切外,还和微量元素锌,光照、温度等条件息息相关。大小:说到大小,我们许多菜农朋友都觉得果越大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品质好的蔬果大小适中,符合品种的特性。口感:口感主要涉及的就是含糖量,影响含糖量最大的因素是激素。因此,做采摘、精品果的一定要控制激素的使用。

二、决定果实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品种:许多菜农朋友在栽培之前不怎么重视品种的选择。其实,在所有的因素里面,对果实品种影响最大的就是品种,这是由所栽培品种的基因所决定的,是我们种植后没办法通过田间管理等措施来改变的。如抗病毒的西红柿品种永远赶不上不抗病的品质,因为这是由抗病毒基因决定的。水肥供应:水肥里面包括底肥、追肥、叶补肥和浇水,这个是我们人为可控的,因为比较重要,所以我放在了如何种出高品质蔬菜的具体措施里的最后。激素的使用:一般我们在蘸花处理上如果已经用了激素,那么在后期的生长中就尽量不用激素。激素虽然对着色不会产生影响,但会对果实的口感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是多年种植的菜农,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西红柿、甜瓜等在花期利用激素授粉和蜜蜂或点花授粉出来的口感要差很多。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昼夜温差、光照、秧果比等,环境因素和我们的管理手段关系密切,在棚室栽培,是通过我们的人为手段可以调控的。

如果非要对这几个因素对品质的影响比重做个划分,一般品种的影响占到了40%~50%,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品种选择的重要性,在栽培前,一定要选择好品种;水肥对品质的影响占比大约30%,仅次于品种;激素能占到10%,剩下10%就是环境因素。

三、如何种出高品质的蔬菜?

在了解了影响蔬菜品质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着手从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去管理。

1、选择适宜的品种是前提

品种只要我们选择了并种植了,就没有办法再去改变。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进行种植,北方的品种在南方根本就没法适应当地的环境。一个品种的确定,基本上要经过2~3年的试种和筛选才能确定,在确定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原则:适合当地的种植习惯、适合管理和适合市场。

2、激素使用要慎重

其实我一直不建议菜农朋友使用激素,前面说了,激素对蔬菜的品质影响很大。如果非要用,就是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前期的秧苗没有控制住徒长,导致后期膨果膨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使用激素。

在激素的使用时,有两种方式喷施和冲施,一般来说喷施的成本要比冲施的成本高。在我们经常购买的桶肥里,厂家会宣传里面有膨果因子、着色因子,其实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激素,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复硝酚钠、氯吡脲或者DN-6+氯吡脲,在这一点上我们菜农朋友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有些不良小厂家,做桶肥的时候用硫铵+激素,水溶肥就这样做出来了。因为这些激素成本太低,一亩地15~10克,成本也就几块钱。

如果是喷施,建议选用有效成分含有GA4+7带嘌呤成分的,而且不建议单用,在喷施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含有氨基酸的水溶肥,缓和激素对果蔬的刺激,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其实,只要我们规范我们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理的光、温、热和水肥管理,膨果是没有问题的,不一定非要去用激素。

3、环境因素要重视

环境因素对茄果类蔬菜品质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和温差。要想有好的品质,膨果期和成熟期的温度管理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膨果期的温度要比成熟期的温度高2℃,尤其是上膛着色类的蔬菜。如西红柿,在着色期温度一定不能超过26℃,温度太高不但着色慢,而且容易发软。

合理的昼夜温差也是获得高品质果蔬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来说合理的昼夜温差为10℃左右。温差低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温差太高容易导致植株抗逆性变差,出现各种病害。

另外,在管理时秧果比也一定要重视。并不是秧子越旺越好,我们许多菜农朋友总感觉秧子弱,就使劲追肥,导致秧苗旺长,反而不利于果实的着色和干物质的积累。

4、水肥管理是关键

能否取得好品质,水肥管理是关键。针对管理我们提倡以下原则:施足基肥巧追肥,养根提质改良土,控氮促花重微肥,品质提升钙钾肥。

我们菜农朋友当前对底肥的施用,还存在随意性,其实底肥对品质的影响远远大于追肥。因此,施基肥时一定要施足,而追肥一定要巧,追肥次数控制不下来,品质就会永远提不上去。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氮肥过量,因为在氮、磷、钾三大养分中,氮肥是施入后最能显现秧苗长不长效果的,品质要想好,氮肥的量一定要控制住。

不仅仅是茄果类蔬菜,其它如叶菜类、块茎类的作物养根都要养好根,而在浇第一水定植水时,就要有养根的习惯,可随水冲施具有改土作用的生物菌肥或菌剂。这样,在保证苗子成活的同时,为根系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后期的追肥过程中,也要将改土的理念贯穿始终,每追2次肥,就要浇一次空水加养根肥,把土壤中被固定的养分释放出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促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坐果。其实苗期是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花芽分化的好坏,决定了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促花一定要从苗期就开始。在定植10天左右后,我们一般要浇缓苗水,在浇缓苗水时可随水冲施2~3公斤配比为12-15-13左右的速效功能性水溶肥料,如果磷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磷酐效果更佳。

要想提升品质,钙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相当重要,并不是在膨大着色期钾肥施的越多越好。钾肥太多会抑制钙的吸收,不利于品质的提升。在着色上膛期我们菜农朋友喜欢用磷酸二氢钾,但随着肥料产业的发展,钾肥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有机钾,更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在喷施钾肥时,一定要记住钾肥和钙肥同时使用。

进入采收期后,原则上不建议再追肥。尤其是西红柿栽培,一定要控肥,氮、磷、钾用的越多,越影响着色。采收期的核心管理工作是养根,防止植株早衰。

蔬菜品质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性管理措施,不能只靠改善一方面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管理中,既要选对品种、还要做好环境因素的调控,当然水肥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6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