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
在农村,很多老年人喜欢背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估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也很好理解。简单来说,上半年很适合种萝卜,下半年很适合种白菜。等下半年来了,也可以种点荞麦。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农村的说法,多流传于北方,现在用处不大。因为萝卜和白菜是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尤其是过去的中国北方,萝卜和白菜是人们冬天经常吃的两种蔬菜。基本上很多人都在自己家里种。但是像萝卜和白菜这两种蔬菜都是耐寒但不耐热的。如果种植过早,温度高,对其生长非常不利,容易出现一些病虫害,如根腐病、软腐病等。因此,根据人们的种植经验,萝卜和卷心菜一般只能在立秋后种植。通常,最适合种植卷心菜的时间是秋季的9月份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的温度是最适合白菜生长的,最晚种白菜的时间是每年到10月份左右。通常,人们用种子来种植卷心菜。大白菜的种植范围也非常广泛。大白菜喜欢生长在一些气候凉爽的地方,大白菜最适宜的温度在15℃到25℃之间。如果种植大白菜的温度超过25℃,也会对大白菜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大白菜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以保证大白菜较好的品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就是说,大麦、小麦等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稠等农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农谚说“芒种芒种,忙忙种”,正道出了芒种的重要性和人们的忙碌。那么,芒种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下面我来说说。
煮梅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习俗,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夏朝便已经有了。
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食用,必须要加工后方可食用,便有了煮梅。煮梅的方法很多,有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千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北方产的乌梅在我国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植、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挂艾草: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称。古时门楣悬艾草,为的是驱赶蚊虫。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藉以避邪驱毒。所以,古时又称五月为“蒲月”。
而此节气中的习俗,便大多与端午节庆混为一体。俗谚说:“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说端午节后,才真正人夏天。
安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 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 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送花神: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人们认为,芒种已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是日,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晒虾皮:在芒种时节,沿海一带的渔民即忙于晒毛虾。因到了芒种季节,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正肥,肉质正实,营养价值更好。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之“芒种皮”。
不过,由于全国各地风俗差别很大,风俗不一。但是无论如何,芒种是个农业特色极具突出的季节。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在乡间流传着许多与芒种有关的谚语,如:“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五月栽红薯盘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这些谚语充分彰显了农作物种植“春争日,夏争时”的繁忙和紧迫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89295.html